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

關於訴求可愛的保育策略.....

昨天在臉書上看到一篇很深入的文章,【可愛才不會被放棄?】。談「不宜用可愛做為策略推動保育」,他貼了石虎長大後威武的照片,也介紹了一些長相不討好的台灣瀕危物種呼籲大家,應該要注意的是物種的瀕危,以及生命在生態系中的位置來根本的重視保育問題。而不只是單純的憑我們對幼生埔乳類的外型偏好對推動保育。

文章講得蠻對的,我們在乎保育無非出於兩個理由,第一是憂慮物種的滅絕,第二是對於生命的重視。這兩點都不應該因為生物的外型而有所偏好。但是認為如果採取可愛做為保育策略,其他「不可愛」的瀕危生物會因為天生的「不可愛」而無法激起保育的熱潮,其實我覺得就是杞人憂天了。

我的看法剛好反過來,我認為正因為我們對於「可愛」有某種天性上的喜好,這種將可愛做為保育策略是很可行也很好的作法。那麼,那些,不可愛的物種該怎麼辦呢?其實這真的就是忽略了人類藉由文化工具改造自然,以及當代新媒體後新的呈現方式的思考方式了。

這十幾年來,對日本的動漫研究,有一個很重要的主題,就是「萌」。萌這件事情看起來庸俗,但是其實隨著日本動漫的流行,正在逐漸改變我們當代理解事物的方式。一般來說,「萌」有幾個形式上的重點1.將呈現對象抽象化後類型化。2.類型化後可愛化。3.抽取類型組合後具像化。

聽起來很抽象,其實就是把不可愛的東西變可愛,把可愛的東西變得更可愛啦。

過去的大眾傳播媒體,重視的是真實,電視電影等重視的都是實景,但是老實說,這些所謂的實景,其實就是自然的表象。但是隨著新媒體的出現,動畫或者是視覺大眾文化,變得更容易組合與傳播。視覺媒體其實已經獲得了超越「自然表象」的能力,而獲得了呈現出「人類心像」的具體成果。

講得又好抽象,簡單的來說,就是「心眼」啦。

現在是萬物皆可萌的年代,其實人類本來就有這種萬物皆可萌的潛力,只是過去用在不一樣的地方。就是所謂的「文化工具」。只要人類願意,就可以用文化工具,也就是「心眼」把客觀的物質賦予意義。比方說人類學家Mintz就討論過,在英國,「糖」在1650年之前,在人眼中是藥品,在1650-1750年,被當作是奢侈品、裝飾品,到了1850年之後,就變成了食品。而這個又跟糖在世界體系中的供應基礎的轉變與發展有關。換言之,客觀的事物,到底在人類的心靈裡是什麼樣子,其實是人類是以外在條件為素材,然後再加以調整變化的。糖是如此,瀕危物種也可以如此。

換言之,隨著媒體工具跟創意心靈的發展,現在只要願意,已經沒有不可愛的東西了,這都多虧了宅宅們,開發出「萌」這樣的核心元素。


這次不管是太陽花學運的「吼吼熊」或者是被欺負的「灣娘」,都是透過這種萌化,讓我們心中嚴肅的議題具像化,並且更生親近之心。萌化、可愛化,我們能夠將議題、無生物、各種動植物通通轉換成能同理、可想像、具有親親性的形象,連結人類意志與自然生活。

妳說,怎麼可能,有些東西就真的不可愛或者很噁心,但是她很稀少,需要我們不喜歡也要保育他啊。

那我就舉幾個例子吧。

標準排水量2,567噸,滿載排水量3,048噸,全長120.5米,全寬11.2米,吃水4.14米的日本二次大戰驅逐艦,島風號。這個東西夠不可愛了吧。貼上他的照片,這種鋼鐵戰爭機器,夠不可愛了,甚至叫人感到不舒服。


讓大家看看他現在在網路上的樣子,如果妳用google搜尋島風的話。



妳覺得是鋼鐵殺戮兵器嗎?不是吧,反而超可愛吧?這就是萌化的力量,做為新的文化工具,動漫文化將人類的意志心像,轉換成為具體的視覺影像,並且配合敘事,搭配上適合他的故事。

妳說這是特例,很多自然物種真的很噁心,但是又很稀少需要保護。沒關係,當「萌」跟另外一個動漫元素「人外」結合在一起,妳會知道,這個世界上,需要知道的事情,漫畫早就已經告訴我們了。

這是蜘蛛
這是花枝
這是雷獸
這是電擊棒
\
這是殺人魔藍鬍子跟聖女貞德
這是一大堆真菌
這是媽祖

好啦,現在妳告訴我,什麼瀕危物種不可愛,妳放上網路來大家幫你吧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