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

1分鐘學經營:一筆買賣為何會成交?

一筆買賣為什麼會成交呢?因為買賣雙方在當下都覺得「划算」。詳細的機制是如何呢?請您花一分鐘理解,再花五分鐘思考,就可以掌握其中的大概,並運用到生活百事。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ignitiongroup.com/guide/a-quick-way-to-understand-value-creation/

1. 首先,我們假設市場上只有一個賣家,與一個買家。也假設買賣雙方沒有任何長期的算計或考量。

2. 圖中的綠色區域,是賣家的成本,例如10元。

3. 圖中的一整條直線,是買家感受的價值,也就是心裡的願付價格,例如50元。

4. 其中Price箭頭所指的位置,是成交價。這個成交價可能在10~50元中間。

5. 10元以下賣家不肯賣(因為低於成本),50元以上買家不肯買。

6. 一整條直線減掉價格的高度,叫做消費者剩餘,也就是消費者覺得賺到的部份。

7. Price的高度減掉Costs,叫做生產者剩餘,也就是生產者覺得賺到的部份。

推演

1. 只有兩利的交易才會發生。一個成功的交易必定有消費者剩餘以及生產者剩餘。

2. 定價不需要看成本,定價只需要看消費者願付價格。盡可能獲得更高的利潤是賣家的目標,因此如何得知消費者的願付價格是硬道理。

3. 當你的成本高於消費者的願付價格,就應該關門; 因為永遠不會有交易。當然,階段性的犧牲這些是有可能的,例如為了讓顧客可以實際體驗來確認願付價格,或是透過顧客參與來提高產品服務的價值。

4. 整條直線減掉綠色的成本,也就是生產者所創造出來的價值; 但這創造出來的價值一部分要分享給消費者,消費者才會購買。

思考遊戲

1. 可惜當市場上不只一個買賣家的時候,情況忽然變得極端複雜。理論上消費者會追逐消費者剩餘最高的消費機會。此時賣家要顧慮的因素多了哪些?

2. 賣家要增加消費者剩餘,要嘛提高消費者願付價格,要嘛降低成本以便提供更便宜的價格。

3. 提高願付價格的方式有哪些? 提示:哪些東西對人是有價值的?

4. 消費者要對多個賣家做挑選時,需要付出交易成本,例如搜尋比較的成本、對賣方的信任等等,都是消費者轉換購買對象時必須增加的成本:賣方可洞悉買方的困境,適度上調成交價格。

5. 歡迎您試著用一場社運套入這個框架來做分析練習,應可以帶給其他讀者許多不同的啟發。

系列說明

跟「科普」希望藉由簡單的語言推廣科學一樣,「商普」希望能帶領您輕鬆進入事業經營策略的領域。

作者簡介

Sigins, 1995年開始成為個人工作者至今。現為逸思資網顧問創辦人。
經歷三次新創事業計畫,一次人口被販賣。
台大農機學士班、元智資社碩士班、政大科管博士班畢業。研究興趣為新創事業經營模式研究,養家糊口則靠與一群親戚朋友、客戶一同在資訊技術上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