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

社會小學: 髒話

圖片來源:http://zidaneex.blogspot.tw/2010/05/jipet-history.html

家中二年級跟四年級的小朋友,常常帶回許多訊息,讓我重新回顧自己是如何經歷了社會化的過程,被植入既定的意識型態到深層意識之中,而這些意識型態也成為一生中思考上及行為上的束縛。

某天,我們一家坐在車內,正好聊到某些工作實在是很不錯,是爽缺,某某人過得很爽等等。這時具有糾察隊性格的女兒說,「HO~~ 你們居然講那個字,我們老師是不准我們在教室裡面講的。」

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。後來漸漸發現,包括「賤」等字,也被導師定義在髒話的範圍內。記得小時候爽字確實是被當成不文雅的字眼,被禁用於小學教室之內。但隨著年齡的增長,社會上對於這個字的接受度越來越高,現在報章雜誌及電視已經習以為常。只是沒想到在小學教室內,還是被列為禁詞。

不過,上有政策下有對策,女兒班上的男生也發明出一套系統,以各種水果名稱來替代「髒話」。從賤、爽等我們覺得尚可接受的字眼,到國罵等即使大人也要避免的字眼,都涵蓋在內,且精心設計了一張對照表,廣為流傳於同學之間。當然,這張對照表也就成為老師查禁的對象。原來,近來流行於學運之間的語言解放,其實小學生早就自有一套處理的方式,對權威的抗拒原是本能。

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,在外在社會壓力不斷的強化之下,我們學會自我審查。相同的思想,相同的邏輯,若是用不同的用詞、甚或是不同的腔調來表達,也會造成接受程度上不同。

做為一個家長,其實頗能體會老師的為難之處。我們都不喜歡我們的下一代「太早」開始使用「不適當」的語言,但也不希望在這樣的壓制下,使得有天他們終於成長到足以自我判斷時,卻已經失去對社會現實自行解讀的能力。

我能做的是,跟孩子說明我自己對於「髒話」以及「不適宜的詞語」的界定為何,並且詳加說明每個詞語的緣由,例如談到「賤」,則利用機會說明印度的種性制度; 談到國罵,則可以簡介為何各國的國罵其內涵確實如此的近似,以及為何這些詞語雖然為權威所不容,但卻是人人都喜歡逮住機會就講的原因。一切的努力,是希望他們能理解這些詞彙的意義,享受使用這個詞彙的解放與快樂,但也能懂得使用這些詞彙可能帶來的效果,不管是好是壞。

最重要的是,不管在如何的情境之中,希望我們都可以試著穿透詞彙、腔調、語言,去理解論者真正想表達的意思為何。禮貌是促進人與人相處的一種形式,但若有天形式已經遮掩了真正的內涵,我們永遠必須毫不猶豫的選擇內涵本身。